您所在的位置是:进出口服务网 > 新闻资讯

多晶硅市场乍暖还寒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来源:进出口服务网 | 时间:2014/3/7 10:16:06 | 阅读次数: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 发布人:
  • 小杨

对于当前的多晶硅行业而言,用王朔的一本书名来概括很是适合:《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如今的多晶硅行业一边是稍显好转的价格走势令行业龙头企业实现扭亏甚至盈利,如进入宽广海域自在遨游;另一边却是美欧虎视眈眈,竭尽所能打压抵制,小规模企业仍举步维艰,备受煎熬,行业整体走势也似火光四溅,刀光剑影。 

  在小说里,不论是所谓海水还是火焰,主人公都体验着强烈起伏躁动不安的情绪,如今的多晶硅行业亦如是:极致的体验和分裂的状态并存,无论是春风得意者还是绝境求生者,却都像行于重度雾霾之迷途,感觉危机四伏却又不辨方向,高度警戒之下呼吸都局促起来,行或停?行向哪里?停至何时? 

  市场:乍暖还寒时分 

  2013年,在整个光伏行业呈现向好态势之后,国内一些多晶硅企业纷纷复产,但国外倾销现象依旧存在,多晶硅价格仍在低位徘徊。硅业分会报告显示,2013年底,国内约13家多晶硅企业恢复生产,国内开工率超30%。报告预计,受多晶硅“双反”初裁利好因素作用,2014年国内多晶硅产量约为9.8万吨,比2013年有所增加,进口多晶硅约为7万吨,相对减少。2014年多晶硅总供应量在16.8万吨左右。而下游光伏产业随着国家相关配套政策落地,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预计电池片产量为28吉瓦,消费多晶硅量约16.8万吨左右,2014年全年供需将维持基本平衡。 

  经历了2011年和2012年的酷寒,2013年的多晶硅行业似乎看见了一丝春意。一方面,与美韩、欧盟的多晶硅“双反”裁定,使国内企业逐步迈上拥有行业话语权的道路,价格也逐步攀升,甚至已出现了16万元/吨的高位;另一方面,2013年底的一轮光伏电站“抢装潮”,不仅使光伏组件企业迎来了绝佳的市场良机,也间接带动了对多晶硅产品的强劲需求。 

  但是,乍暖还寒时,居安尚要思危,更何况“安”还远未到来。“双反”之战还在“进行时”,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多晶硅到光伏产品,从美国到欧盟,究竟谁是谁的砝码和最后一根稻草,谁是最后的赢家,只有静待时局发展方可给出答案;而且,隐蔽的抑或堂而皇之的海外代工背后,国产多晶硅市场仍然没有进入“安全状态”,行业防疏堵漏犹不及;电价的诱惑不在,“抢装潮”退,谁来支撑产品需求?是海外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未知市场,还是国内说不清究竟是10吉瓦还是14吉瓦的实际装机落地“价”的内需? 

成本:寡头市场显现 

  除了一直没有停产的企业,自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国内多家多晶硅企业经过停产技改,均伺机复产。根据行业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当前国内开工企业中,既有江苏中能、特变电工、四川瑞能、中硅高科这样产能过万的企业,也有以新疆大全为代表的拥有显着电价优势的企业,此外,宜昌南玻、内蒙锋威、内蒙盾安、亚洲硅业、神舟硅业、陕西天宏等目前也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据了解,当前复产的企业,销售情况相对比较乐观,但是为什么行业内其他企业仍没有复产动作? 

  天威保变公告称,截至2013年11月30日,天威硅业未经审计的资产总额为108675.73万元,净资产为-69630.25万元,已经资不抵债,丧失了持续经营能力。这个消息对于业内人士而言,早已不是新闻。据了解,天威硅业的生产技术与行业领先企业有很大差距,“有些主要指标甚至达不到行业均值”,体现在能耗高、单位成本高等方面。而这,也代表了当前仍然“蛰伏”(不知是否永远蛰伏)的多晶硅生产企业的众生相,归根结底,技术优势决定成本优势,那些“疯投”上马的项目,无论如何技术改造,恐怕也难把成本降到如今市场价格,在此情况下,与其“宁死不屈”,不如“撒手而去”。 

  而随着龙头企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其成本优势也将逐步显露出来。其中,原本生产线规模就已位居全球前列,对外表示生产成本不到17美元/千克的江苏中能,又以其硅烷流化床多晶硅生产技引发了广泛关注。保利协鑫董事局主席朱共山曾公开表示,未来江苏中能的生产成本将降至9美元/千克以下。 

  改良西门子生产工艺生产多晶硅,其中用电成本占据生产成本的30%~50%,由此,行业企业也在寻找低电价地区的过程中开展了产业“突围战”。特变电工和新疆大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分析称,在理想的低电价情况下,特变电工的成本是12美元/千克,大全是14美元/千克。虽然以目前情况来看,所谓“理想的低电价情况”还没有实现,但是自备电厂投入使用,也使得两家企业凭借低成本占据了领军优势企业的一席之地。 

走势:市场给出答案 

  当前世界公认的光伏大国包括中国、日本、印度、泰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及美国、加拿大。行业分析机构预测,未来5年,这些国家终端市场的光伏需求量将占全球的80%以上。其中,我国的光伏预期看似给行业企业画了一个巨大的充饥之“饼”——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2014年全国光伏装机规模目标为14吉瓦。 

  江苏中能吕锦标表示,按2014年国内多晶硅需求量为14万~15万吨计算,行业内成本控制较好企业的多晶硅供应量总计能够达到10万吨,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进口量则为4万~5万吨。而实现此目标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将多晶硅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中方可完成,否则进口量会有较多增长,代工倾销又要重新来袭。 

  从进口角度来说,2013年硅料进口仍以德国、韩国和美国为主,从三国的总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7%。由于多晶硅双反因素,美国从2012年占比39%大幅下降到2013年的28%。而德国则由2012年的25%上升到2013年的32%,跃升至第一位。韩国也提高了2个百分点,以27%位列第二。其中进口量前三位的进口厂商主要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由于监管不严,已经成为规避税收的主要贸易形式。” 

  今年年初以来,国内多晶硅市场价格涨势凶猛。业内人士认为,一旦国家将多晶硅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目录,将进一步填补“双反”漏洞,多晶硅后市价格或继续看涨。此外,“下游企业怕接下来多晶硅继续涨价,所以备货比较密集。” 

  当前,行业在产规模企业中,产能扩张成了不可忽视的共性:江苏中能硅烷法计划于2014年达成1万~1.5万吨年产能,加上原有改良西门子法部分扩产,将达成总共8万~9万吨年产能;新疆大全2014年将把原有6200吨生产线扩产至1.2万吨;特变电工现有产能1.2万吨产能处于满产状态,也有消息称Waker将在新疆与其合资成立新多晶硅项目,规模为年产3.6万吨。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享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

  • 扫二维码关注进出口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网站简介 | 帮助中心 | 网站建设 | 订购广告 | 网站律师 | 付款方式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10-89438819 京ICP备12042581-2
进出口服务网(www.ciedata.com)版权所有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