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进出口服务网 > 新闻资讯

“中国制造”面临的新困境与新挑战

来源:进出口服务网 | 时间:2015/5/19 8:59:32 | 阅读次数: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 发布人:
  • 小杨
中国三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世人瞩目,中国制造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不过,正如其他工业化国家所经历的发展历程一样,中国制造目前也面临着比较优势减弱、生产过剩和转型升级乏力等困境以及全球新工业革命浪潮的全新挑战。
1.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逐步衰减
由于中国“人口红利”高峰期将过,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进一步逆转将带来工资的进一步上涨。尽管劳动力成本在一些行业中占据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以中美两国对比,在考虑美国的生产率后,中国沿海地区与美国部分低成本州之间曾经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差距大幅缩减。
本世纪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要素和产业价值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并存,推动了新一轮产业在国家间的转移。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占据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高端环节,把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上升到19.8%,但制造业研发投入仅占世界制造业研发投入的3%还低。整体看,中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比较低,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较大,工业企业平均规模还较小,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差。
2.中国制造面临新一轮全球技术和产业革命冲击
迄今为止,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基本吻合,同时也表现出追赶国家的一些特点。从已经出现的行业峰值时点看,与国际经验吻合度较高。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带来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失衡等问题,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提出了诸多挑战。
金融危机之后兴起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既是一场数字化革命,更是价值链革命。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等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一个后大规模(post-mass)生产的世界正在来临,不仅将影响到如何制造产品,还将影响到在哪里制造产品,将重新塑造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美欧等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促进制造业回流,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对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冲击。
3.制造业后发优势与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根据OECD数据库数据计算,2014年,美国研发支出达460亿美元。中国在研发领域的支出自1998年以来增长3倍,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1.32%,提高至2012年的1.98%。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基地,2013年中国的制造业研发强度只有0.88%,而2008年美国已经达到3.3%,德国为2.4%
在所有产业中,(1)高技术(high tech):主要发达国家高技术制造业的研发强度最高,2007年美国达到16.9%,日本2008年为10.5%;(2)中等技术(medium tech):美国研发强度最高,达到7.5%;英国为5.1%,日本为5.9%;(3)低技术(low tech):这几个国家的中低或低技术制造业的研发强度基本都是低于1%
相比之下,中国高技术企业研发强度仍显滞后。《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8%,在各行业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投入强度最高,为2.41%
分享


专业提供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国贸易数据、产品进出口分析报告、 行业进出口报告、企业进出口报告、进口企业黄页、出口企业黄页等信息产品

  • 有需求者请致电:010-89438819

    QQ:529457141

    微信公众号:CIE-DATA

  • 扫二维码关注进出口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网站简介 | 帮助中心 | 网站建设 | 订购广告 | 网站律师 | 付款方式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10-89438819 京ICP备12042581-2
进出口服务网(www.ciedata.com)版权所有 2009